光绪皇帝出殡,杠夫多达7920人,花费白银45万两

1908年11月14日下午,光绪皇帝在他的囚禁之地——西苑瀛台涵元殿因病去世,临终无一人陪伴。大殓之后,梓宫先在乾清宫停放,而后移至景山观德殿。1909年3月12日,举行出殡仪式。本文选取的这一组老照片,记录了光绪皇帝出殡的情景。

光绪皇帝的梓宫。

光绪皇帝的梓宫运往清西陵梁各庄行宫“暂安”。他去世之时,并没有营建陵寝。在他去世第三天,朝廷才颁发谕旨:“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著派溥伦、陈璧带领堪舆人员,驰往东西陵,敬谨查勘地势,绘图贴说,奏明请旨办理。”不久,陵址选定在西陵范围内的金龙峪。

送葬的队伍。

​​光绪皇帝有生之年始终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朝廷大权。在他去世之后,所有的殡仪至为隆重,豪华铺张,给了他实实在在的皇帝待遇。整个出殡活动消耗白银45万两。

送葬的队伍。

北京与梁各庄之间距离240里,原本已开通铁路,但为了恪守祖制,朝廷决定舍弃便捷的铁路,而采取徒步的方式前往梁各庄。如此一来,路上的行程用去了4天3夜的时间。3月12日出发,直至3月15日下午方才抵达。

送葬队伍中的引​幡​队。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长达十几里。队列最前由清军马队开道,其后依次为:64人引幡队;1300多人的法驾卤簿仪仗;皇帝梓宫;排成10路纵队的清军;1400多辆马车,车上乘坐着隆裕太后、瑾皇贵妃和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等。

光绪皇帝的梓宫。

梓宫外置葫芦金顶、黄缎绣金龙的棺罩。梓宫加上棺罩,这一套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吉祥轿”。这顶“大轿”宽度超过5米,其富丽堂皇可见一斑。

杠夫抬着光绪皇帝的梓宫。

抬皇杠人员多达7920名,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另配帮夫240人随时替换体力不支的人。他们大多是从良乡、宛平、大兴、房山等县应皇差而来的包衣旗人,一律身穿紫色团花麻驾衣,戴黄手套,穿黄靴罩,土黄套裤,头戴盆式黑毡帽上安朝天黄鹅翎。

出殡期间观者如堵。

按规定,官绅、百姓可沿途观看,但梓宫经过时必须下跪举哀。不过,当梓宫走来,道路两边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都没有下跪,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就是没有跪着的。负责维持秩序的清军,也没有强迫要求围观人员下跪。

当时,皇家在民间的权威已经大为削弱。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时,著名学者赵元任还是学堂里的学生。他回忆,学堂组织学生在灵堂前叩头,赞礼人高呼“举哀”时,他们这些学生竟然全都低着头大笑。另据著名作家夏衍回忆,因为要停止婚嫁、娱乐一百日,民间对此颇有烦言。

送葬队伍中的马车。

光绪皇帝梓宫抵达梁各庄后,安放在行宫正殿,隆裕太后和瑾皇贵妃分住在左右配殿陪灵,王公大臣都要轮流值班,每日进行繁琐的祭奠活动。

送葬队伍中的卤簿。

几乎与举行出殡仪式同时,光绪皇帝的陵寝——崇陵开始施工。此后,西陵金龙峪方圆5里的范围内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工程最紧张的时期,20多家厂商、6000多人同时施工。不过,因为工程浩大且经费短缺,直到清朝灭亡,崇陵仍未修造完成。溥仪退位之际,袁世凯答应,崇陵按照原计划的规模继续修建,经费由民国政府拨付。

崇陵工地。

1913年,崇陵地宫先期修造完成,当年12月13日,光绪皇帝和病逝不久的隆裕太后同时奉安于此。在“暂安”了5年之后,光绪皇帝终于得以永眠。1915年,崇陵工程全部完成,总花费约551万两白银。

光绪皇帝出殡,杠夫多达7920人,花费白银45万两》有1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天津丧葬一站式服务 | 天津殡葬一站式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