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亲是妾,出殡不让走正门

一代枭雄谭延闿,曾任两广督军,三任湖南督军,与陈三立、谭嗣同齐名,可其母下场却与袁世凯之母如出一辙。

袁世凯纵然有天纵之才,在外能够呼风唤雨,在内却敌不过“庶出”二字,就连母亲去世后都无法安葬于祖坟。

谭延闿之母亦是如此,出殡不可走正门,灵柩不可过祠堂。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谭延闿的心,他唯有撕心裂肺地大喊道:“今天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是什么让斯人无法安然逝去?又是什么让孝子之心屡遭阻挠?一切的谜底恐怕还要去那个遥远的时代寻找答案。

————父母爱情————
晚清的天空透出最后一抹静谧之蓝,高墙外是熙熙攘攘的街市,高墙内是大家族的封建管理。所有妻妾均需听从大夫人的指令,大夫人却仍需仰仗家中老爷的恩典。

一日,高墙内载歌载舞,原来是大家族宴请友人!而这所请之人正是当朝重臣谭钟麟。谭钟麟彼时已是浙江巡抚,在政期间又颇有功绩,因此深得圣宠。

谭钟麟于友人家中四处闲逛之时,忽闻院中异香扑鼻,寻香而去,望见奇草仙藤一环一环地绕着拱形圆门,犹如一副冷翠画卷,引着谭钟麟情不自禁地入了后院。

只见一女子挽起长长的拂袖,头发又用精巧的发带缠绕,水珠顺着她手中的瓢流进了袖中,但她还是不紧不慢地拂去水珠继续浇水。

此女子姓李,家中清贫,幼时便在大户人家帮佣,此时也已卖身于主人家为奴。谭钟麟对她一见倾心,如痴如醉地望了许久,直到被其友人来寻才戛然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

友人见状,颇有情商地将李氏赠与谭钟麟,只为博得当朝重臣的帮衬。李氏就如同一件物品,随着谭钟麟回到了谭家。

李氏从小的帮佣经历,让她懂得了如何察言观色,对待这位老爷,更是细心体贴。谭钟麟将李氏安排到了老母亲身边伺候,更是为了方便他时常过去探望。

没过多久,谭钟麟的甜言蜜语,也成为了李氏每日等候的解药。在这高墙中,女人的身份只能依附于男人,而一家之主,便是最好的救赎。

就这样,李氏成为了谭钟麟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但她却“上不得台面”。

在古代,主人用膳时,丫鬟当于一旁端茶递水伺候着,待到主人们用完后,方可自行用膳,李氏亦是如此。

原来,由于李氏下等的出身,她连谭钟麟的“妾”都不配,只能是一个通房丫头。何为“通房丫头”?《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正解。

李氏心中对此甚感失落,原以为跟了谭钟麟便可不必低人一头,没想到,她却依然需要“侍立”在侧。

但她心中依然有着不灭的火焰,她不甘于此。很快,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她想要在那个封建社会“母凭子贵”,她靠着自己的品德与思想努力教养着这个孩子,尽管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她还是倾尽了所有。

生下儿子后,谭钟麟对她稍微看重了些,但这也成为了谭钟麟的三妻四妾对李氏心生嫉妒从而刁难的主要原因。

谭钟麟每日五点前便要早起去上朝,妻妾们则会守着时间折磨李氏。几房太太轮流喊着李氏“这边要添茶,那边要更衣”,这也成为了李氏每日的噩梦。

本想对谭钟麟诉苦的她,却发现谭钟麟早已不似当初。对待眼前这个毫无新鲜感,又尽显妇态的女人,谭钟麟已经没有了热情,但他依然会抽空常常来探望李氏。

这是为何?李氏自己却十分清楚,谭钟麟还能对她留存些许温情的原因,正是因她生下的这个儿子。但谭钟麟的妻妾众多,按理说并不缺少后嗣,缘何格外看重李氏之子?

————前程似锦————
传闻,李氏夜里产子之时,谭钟麟正于梦中梦魇呓语:“祖安(晚清大臣:何凌汉)?是你吗?你为何来拜我?快快请起……”

突然,谭钟麟惊醒,听见李氏房内婴孩啼哭阵阵,原来“祖安”真的来到了他的家中。谭钟麟大喜,立刻奔去李氏房中,为孩子取名谭延闿,字“组庵”,望其如何凌汉一般,有所成就。

谭延闿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也在眼见母亲的痛苦中成长了。别的孩子玩耍时,他在练字;别的孩子哭闹时,他在写诗。

11岁,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酥留意到了他,那时的小延闿智力已远超同龄孩子四年。谭延闿幼承家学,又天资聪颖,自己更是勤奋努力,因为他十分明白,母亲与自己的前程都扛在他的肩上。

光绪十八年,谭延闿入府学,不但学有所成,还练得一手好字。光绪十九年,谭延闿参加长沙的“童子试”,一举考中秀才,谭钟麟那时年事已高,见谭延闿颇有向上之势,心中十分喜悦。

遂,不惜花重金从各地请来名师教导谭延闿学习诗文。谭延闿也没有辜负谭钟麟的栽培,他一路披荆斩棘,在清末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时,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

这时的谭延闿已经24岁,但他却破了湖南两百年里未出一个“会元”的纪录,这本是湖南省两百多年来的心事,谭延闿的中试也让湖南省在会元这一块了却了心愿。

会试后是殿试,谭延闿的应答如流又被皇帝赐进士,中二甲第三十五名。消息传回谭家,谭钟麟心中激动,命阖府上下大摆宴席,为谭延闿庆祝,可这时的李氏还在像个丫鬟一般添茶侍奉。

直到谭延闿回府,一个踉跄奔到母亲跟前,二人在众人眼前相拥而泣。谭钟麟作为李氏的丈夫,谭延闿的父亲,他自是十分清楚。

开席后,李氏正准备站在后方侍奉,谭钟麟却突然说:“坐下来一块吃吧!”李氏难以置信,恍惚了许久,还是谭延闿将其搀扶坐下。宴会上谭延闿又尽显孝道,时常为母亲夹菜添水,让李氏的地位一跃而起。

李氏24年的忍辱负重,终于换来了开花结果。谭延闿功成后对李氏也更加孝顺,但他此后的人生却被李氏的遭遇深深地所影响。

封建制度让李氏24年未能抬起头做人,受尽委屈,这一切也让有独立思想的谭延闿更加痛恨封建的晚清。

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封建的时代走到了末路,新生的力量揭竿而起,谭延闿也是其中一员。

他们打下了长沙,成立了军政府,谭延闿也在那一年第一次督湘,登上了湖南都督的宝座并逐步控制了湖南政局。

日久天长的权利,也让人心逐渐变质。谭延闿虽有真才实学,但在历史的道路上他也只是成为了一个推手。但好在,他依然还是那个孝顺的孩子。

————生母出殡————
1916年,湖南反袁驱汤后,8月4日北京政府再次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督军,是为谭延闿第二次督湘。

这次督湘,实际上并不那么顺利,谭延闿的地位时常受人忌惮,这次更是有人暗中想将其拉下马。但这时,谭延闿的母亲却在上海病逝了,本是非常时期,但谭延闿还是不顾一切地跑到上海奔丧。

照顾李氏的是谭延闿的妻子,谭延闿与妻子成婚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一定要孝顺其母,甚至在谭延闿远赴他乡就职时,也将妻子留在了母亲身边照料,足见谭延闿之孝,感天动地。

第二年,谭延闿将母亲的灵柩运回了家乡,停于荷花池,到了出殡的当天,家族中人却道李氏为妾,不可走正门,不可经祠堂,唯有侧门而出。

这样的说法让谭延闿火冒三丈,见族人始终不肯妥协,心如死灰的他索性躺到了李氏的棺材之上,大喊道:“今天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这一下可吓坏了族中老人,谭延闿虽是“庶子”,但大家却因其年轻时候的功名对他多有敬重,而谭延闿也确实光耀门楣、手握实权,大家更是不敢真的与他为敌。

随后,李氏的灵柩终于堂堂正正走出了谭家大门,而这一幕,却让谭延闿对那个封建的时代愈加生厌。

母亲死后,谭延闿的妻子也回到了身边,他为谭延闿辛劳了大半辈子,还生下了一子三女,可谓是贤妻。但本该在后半辈子与谭延闿白头偕老的时候,谭延闿的妻子却病故了。

正值壮年的谭延闿,也因为母亲的遭遇,立誓绝不纳妾,谭延闿的妻子亡故之时,也对他说,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照顾好,最后谭延闿也守住了对夫人的承诺。

1922年,因政治原因谭延闿与孙中山结识,孙中山对谭延闿颇为欣赏,随后在宋美龄回国后,想要撮合这对“才子佳人”,谭延闿却斩钉截铁的说道:“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

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谭延闿就将宋美龄介绍给了蒋介石,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后来,谭延闿果真守住了对亡妻的承诺,也守住了自己心中的坚持,独自一人将孩子抚养长大,蒋介石夫妇更是格外喜爱谭延闿的小女儿谭祥,时常要谭延闿带其一起前往。

1930年9月,谭延闿患病去世,临终前嘱托蒋介石夫妇为谭祥择一良夫,也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们的关爱。

谭延闿去世后,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

————尾言————
这个世界,本就是由女性和男性共同缔结构造而成,但随着时间的演变、男女身体结构上的差异,丢失了平等,封建了两千年。

细数中国古代上下两千年的历史,最令人不能接受的便是“三妻四妾”制,这样的制度让中国古代妇女在婚姻上失去了保障,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束缚其身,女性便从那时起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直到如今,依然有许多女性奔走在男女平等的道路上,或许在她们的有生之年都未必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但正因为有她们的努力,世界正在一点一点被改变。

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她们感染,有男人、有女人、有青年、有妇孺,她们都拥有了独立思想,他们都看到了中国应有的模样。

这是好的改变,也是应有的改变,中国应当冲破旧枷锁,丢弃那些封建的桎梏,保留那些流传千年的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愿,中国向上之势越来越强,愿,中国人民心中之爱越来越广。

发表评论